小賀與阿花 ─ 優惠推薦
#1|LINE Bank 轉貸/新貸 1.68%
#2|將來銀行 高利活存 3.2%
#3|樂天銀行 開戶禮 $500
#4|Richart 開戶禮 $100
#5|LINE Bank 優利活存 1.5%
→ 優利活存懶人包
長達數十年的職涯馬拉松,只有少數人步履穩健漸入巔峰,多數人卻是先盛後衰、半路失足甚至誤入歧途,關鍵何在?
從一名電腦工程師,到馳騁通路產業的大將軍,杜書伍的職涯看似一則傳奇。但當他自我剖析職涯歷程,企圖找出培養將才的法則時,他真切的體悟到:
將才不需要萬中選一的天賦異稟,但也絕對沒有速成的方程式。
需要的是正確認知職場的良好素質,扎實打造將才實力,等待戰場。若是一味冀求速成,長歪的樹長不高;短暫的成功也只是一閃即逝的流星,無法獲致長久的功業。
本篇內容主要摘錄自《打造將才基因》,筆者挑選個人閱讀畫線處,簡化、重組為共讀筆記。
筆記架構:
1 如何正確「讀」與「用」
2 職場的基本態度與信念
3 能力的正確認知
4 如何看待組織與制度
5 將才的條件
分享本篇文章 & 繼續往下閱讀:
如何正確「讀」與「用」
為什麼很多人很積極地閱讀,學富五車卻發揮不出來?作者發現,問題就出在閱讀的方法不對。
讀進去的知識,在大腦裡面無法與既有經驗形成「連結」,都只是用不出來的資料,無法對現實環境面臨的問題產生解答,而且很快就會淡忘。

有心透過此書學習、想要自我養成將才實力的讀者,先學習如何正確閱讀:
1 鑽研知識,而非略覽訊息
2 閱讀過程,連結既有經驗
3 重複閱讀,建立轉述能力
鑽研知識,而非略覽訊息
閱讀的方法很重要。大部分的人,多半是在「略覽訊息」,掌握精要、概念就好了(了解概念結果)。
用功一點的人,整篇讀完後還會從頭想一下論述架構、方式,期能掌握全篇精神。這是「鑽研知識」(思考為什麼)。
閱讀要能「內化」,必須用「鑽研知識」的方式去讀。
閱讀過程,連結既有經驗
大腦就像一個資料庫(如圖),不論是閱讀、觀察事物或是上課,接收到訊息時,並非立即將之放入,而是先取出大腦相關聯的事物來理解、比對,經整理儲存後再放進資料庫(理解儲存思考)。

所以,閱讀過程中,最重要的就是確實有跟自身經驗對應與連結。這個過程做得愈徹底、花的時間愈長,其腦海中連結的事物就更多,就可整理儲存得更完善;
往後遇到問題要思考時,就可以透過「搜尋應用思考」牽引出可應用的資料,想到相當完整的一整套(系統思考),而非毫無頭緒或只能想到很少的點(單點思考)。
重複閱讀,建立轉述能力
善用重複閱讀產生的「共振」效果。一個東西要真正內化,一方面是讀的時候用心讀,牢牢與經驗、記憶連結;另外就是一段時間再看一次,強化記憶。
除此之外,建議要建立「轉述的能力」,用自己的話語,將觀念轉述給他人。當具備轉述能力時,愈想就愈通,也就是教學相長的效果。
讀懂了、加強印象、融會貫通,也就能真正提升到無形的境界。
推薦閱讀:《大腦喜歡這樣學》
職場的基本態度與信念
基本態度與信念,是潛藏於內心的理念、價值觀,是所有行為的源頭。而投入職場的前 5 年,是形塑「職場認知」及「職涯人格特質」的關鍵期。
儘早形塑正確的態度與認知,可減少探索與虛耗。反之,長歪的樹長不高,方向走偏了,所有努力將成枉然。

以下摘錄 3 個基本態度:
1 人兩腳,錢四腳
2 豆芽現象
3 公車理論
人兩腳,錢四腳
人追錢很難,但錢追人就容易得多。只是,如何讓錢來追人?答案是人要有能力。
一個人如果把很多時間耗費在金錢的追逐上,則投注在提升自我經驗、能力方面的時間也就相對少,自然能力提升的速度就比別人慢,到頭來甚至「財能兩失」。
把時間投注在不斷提升能力,不但可以從中獲得自我滿足與成就感,財富也將隨之而來。
豆芽現象
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,由不會到熟的階段,大致能掌握專業的「形」。學得快的話,很快就覺得學會了。隨後即急於轉換領域,卻同樣只學到「形」就急於轉換。
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,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「常識」,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。
大多數發展快速的事物,或多或少存在著豆芽現象。豆芽的質地脆弱,內裡纖維含量不高,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抽高,並非內裡堅實,實為充斥大量水分,一彈即破。
相對而言,一年才成長 1~2 公分的檜木,質地十分堅韌,內裡的纖維既粗壯又密實,長得雖慢,卻以深耕密植之勢,依序逐步成長。因此,即便是狂風大雨,也不易折損其枝幹,且愈長根基愈顯穩固,與豆芽的脆弱,恰成鮮明對比。
成長雖慢,不代表可以放緩腳步、虛度光陰。「慢」是不躁進,針對事物細節仔細琢磨,隨著經驗的累積淬鍊火候;且學習新領域時,仍同步思索如何以新的、更高的角度改進舊領域。如此一來,向上成長時,才能同步增加下層的扎實度。
公車理論

作者用公車來比喻實力和機會的關係。「培養實力、等待機會」是最基本的法則。不能因為還沒看見機會,就磨蹭度日。而堅強的實力則來自於扎實的基礎建設。
能力的正確認知
為何學很多卻用不出來?首先需釐清「表徵能力」的盲點。
其次,拆解能力的內涵與火候等級,正確評價自我能力在職場的價值,避免以井觀天。
第三,則需檢視閱讀學習習慣,以「連結閱讀」與「整合閱讀」提升吸收學習效果,培養「可產生實效」的能力,避免流於學而不用、紙上談兵。
釐清盲點
過度依賴優勢,疏忽能力培養 p.72
資訊過多,讓人膚淺 p.76
聰明人,容易不務實 p.80
過度依賴優勢,疏忽能力培養
優勢是助人突破障礙、困難的利器;所以人要懂得善用優勢,以利推動事物。但是,優勢也會為人帶來「以為自己能力很強」的假象,而忽略去建構真正的能力。
優勢不是能力,只是「單點突破」,頂多是起步時的有利籌碼;兩者的最大差別,在於能力是要經過努力、相當時間的磨練,才能打造出來。
能力的打造,通常是因為遭遇了某個困難,才會激發人去思考解決方法,並經由嘗試的過程,從中摸索、體認出一套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技能。
資訊過多,讓人膚淺
現代人成天被過量資訊疲勞轟炸,多數人光是接收「新資訊」就應接不暇,遑論對每個資訊有充裕時間消化、吸收。
然而,在龐雜的資訊量中,有的資訊具有深度意涵,需經充分思考才能掌握其精神;有的資訊有其定義與限制,必須充分理解才能應用得宜;甚至有的資訊本身就是錯的,如未能正確判讀,可能反受其害。
作者建議,個人應主動建立一套吸收資訊的模式與習慣。首先,界定資訊的優先順序,將資訊區分為「核心資訊」、「輔助資訊」與「其他資訊」。
核心資訊是指與個人工作或生活會產生立即、必要關聯的資訊,應優先投入時間去理解、思考,並與既有經驗做深度的整理、連結;其次是輔助資訊,屬於有些關聯,但並不會出現即刻效應者;不屬於這兩者的資訊,則歸為其他資訊。
在沒有核心資訊時,才可依序去接收輔助資訊、其他資訊;但同樣須用心思考、理解。
此外,對資訊的吸收採取「寧可精,不要多」的原則。亦即,前一個核心資訊未充分思考理解前,切勿擺下現有的去接收新的資訊。
惟有每一個核心資訊都被充分思考理解,知識庫才會扎實,並立即對工作、生活產生效益。而隨著「被充分思考理解的核心資訊」的擴增,知識庫的不斷擴展,還會提升吸收上述三類資訊的效果與速度。
堅守上述原則,一開始或許會為求扎實而顯得緩慢,但積累到一定程度,則會逐步形成正面的循環效果,充分吸收、消化的速度會愈來愈快,也就自然練就消化大量資訊的能力。
聰明人,容易不務實
聰明人的優勢,主要來自於邏輯推理能力高人一等;然而,邏輯推理與實務運作間,卻有很大的鴻溝。邏輯推理是「靜態的」,但真正的實務會牽涉到環境與人的因素,兩者皆不可捉摸,因而是「動態的」。
因此,邏輯上可行的事物,若再加上人與環境的變動因素,就會變成非常複雜,難度大為增加。動態的實務,是透過點點滴滴的觀察與經驗,所累積而成。體驗的時間不夠久、經歷的案例不夠多,深度與火候就不夠。
作者建議,不妨嘗試建立一個提醒機制,學習事物時,一旦出現:「我懂了」的念頭,就將其視為一個警訊,提醒自己,「應該沒有那麼容易」、實際上可能還不夠。
進而,刻意延長實務歷練時間 2 ~ 3 倍,去體會真正長期涉獵實務後的扎實感,改善不自覺偏重邏輯推理的習慣。
拆解能力
能力的內涵 p.93
知識 vs 常識 p.88
能力養成的 5 個等級 p.97
能力的內涵
能力的內涵,包含 3 大部分:
專業知識:
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
執行能力:
執行、處理事物的方法與經驗
學習能力:
學習、反省檢討的能力
這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成事,並且不斷提升精進的基本條件。其中:
具有專業知識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,避免走錯方向;執行力強,才能讓事物產生結果與價值;而學習能力是專業知識、執行能力兩方面能否精進的關鍵所在,可說是個人能力的基礎源頭。
知識 vs 常識
兩者差異僅在相對的普遍性不同。
光靠常識的人,猶如只有一招半式。應付一般性的運作尚可,但針對每一次應用時可能遇到的細微不同,卻不見得能精準地拿捏每個環節該使幾分力、該如何變通。
若無法破除「誤把常識當知識」的學習迷思,一個人將停止持續鑽研成長的腳步,永遠無法掌握專業的精隨,即使經過很長的時間,能力依舊停留在初學者的層級。
而隨著知道某項知識的人愈來愈多,知識就會變成常識。加上資訊傳播工具的發達,知識演變成常識的速度加快,少數人寡佔某項知識的時間隨之縮短。
因此,融入好的文化與環境,在集體激盪之下加速汲取知識,並且共同創造知識,成為個人在知識經濟時代維持競爭力的關鍵。
能力養成的 5 個等級
不會、會、熟、精、通
一個人在能力上達到「熟」的等級,代表著他能夠在效率與品質這兩方面,同時達到一定標準的要求,對事物的運作與執行滾瓜爛「熟」。
許多人在達到「熟」的程度之後,很容易會陷入一個盲點,即認為自己對這件事情已經熟透了,難道這還不夠嗎?
然而,「熟」充其量也只是在依樣畫葫蘆,只不過畫得又快又好罷了,但對於事物的了解卻不見得透徹,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一旦稍有變化,很可能就無從下手。
「熟」的往上一個等級是「精」,要提升到「精」有一個先決條件,即要對於所從事的工作能夠有「深度」的了解。
而唯有具備「獨立思考」的習慣,並且習慣性地運用「系統性的思考」與「結構性的分析」,才可能對於事物產生徹底而深度的了解,進而能夠主動、獨立地改善事物。
因此,要從「熟」提升到「精」,最重要的一點便是,不僅要知道如何做,還要進一步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,藉以掌握每一個運作背後的道理與根源所在。如此一來,才可能找出當中不夠完善之處,加以改善;遇到變化的時候,也能夠知道如何因應。
從「精」到「通」,則是一個較為漫長、難度較高的過程。就工作上而言,必須在同一個領域中,經歷過兩種類型以上的事物,在「精」於不同類型的事物之後,比較分析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,加以去異求同。
而在面對此一行業內的其他新事物時,便能夠駕輕就熟地因應。一個人的能力提升至此,可稱之為「通」,也就是融會貫「通」的意思。
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提升到哪一個等級?是否會在中途便停止了?
端視此人是否清楚認知到此一能力提升的過程與所需條件,以及是否有足夠的動力與耐心去學習。
學以致用
系統習慣 p.120
學習能力 p.103
學習與應用 p.107
連結閱讀 p.124
整合閱讀 p.130
系統習慣
系統思考就是面對一項事物時,能先掌握整體,再進入分析組成部件以及其關聯性,再由個別部件往下拆解、分析更小的部件,整個掌握事物的結構與層次,才能透徹了解整個事物的內涵。
因此,系統習慣就是養成「先掌握全部、再拆解成部件」的習慣。假如在日常的表達、溝通之際,能先說明整體、再說明部件,即是系統表達的習慣。
每個人都可強化以下 3 種系統表達方式:
top-down 的報表結構
繪製結構圖或流程圖
個人工作控管表
學習能力
在現實生活中,有人學的很快、有人卻學得既慢又辛苦,原因何在?其關鍵即在不懂得使用方法。認知到學習有其方法,經常演練這些方法使之成為習慣,學習將會又快又透徹,能力、知識的成長也就會加速。
一般而言,學習新事物有 3 種方法:
拆解法(top down):當面對的是既成的、一套的知識系統,先將整套知識分拆為局部(子系統),了解個別部件(子系統)本身的意涵、整體與子系統間的關聯、以及部件與部件之間的關聯性。通透了解後,進一步再針對個別部件往下拆解、分析更小的部件。
併整法(bottom up):當面對的事物未經整理成套,或是資料取得有困難時,即須由蒐集資料做起。過程猶如瞎子摸象,一開始資料不足時,僅能摸索到少數部件,隨著資料的累積增加新的部件,蒐集到 6、7 成後,即可嘗試由已整理的資料,交互運用歸納、推論及系統思考,練習推斷事物可能的全貌。
混用法:將拆解法與併整法混合運用。在透過併整法掌握事物 1/2 或 2/3 的樣貌後,即要跳脫個別部件的思維,往上提升到全體的層次,再透過推論,以 top down 的方式重新拆解、架構其組成系統,對整體的掌握度即可提升到不同層次。
學習與應用
「學」與「用」分離,學習效果減半。我們在成長過程中,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世界切割成幾塊,而這幾塊是沒有交流的。所以就容易形成學而不會用,變成「學」歸「學」,「用」歸「用」。
厚植能力範圍,逐步擴大關切範圍。在學習的過程,先從自己的能力範圍開始,然後再去畫出所謂的關切範圍,也就是你要擴展的學習重點,因為學習有優先順序,有這樣的觀念和結構,才會知道要朝哪個地方去學習,能夠讓能力的形成產生最大的效益。
善用連結思考,結合經驗整理大腦資料庫。培養自己能力相對快速有效的方法,就是要不斷地整理自己的經驗,使得你的資料庫(腦)豐富且有條有理,不要像家裡的倉庫一樣,有什麼就丟什麼,結果要找找不到。
「思考」就是一個事情跟我腦海裡的事情有什麼關聯。在聽、讀的過程,把所接受的訊息跟腦海的資料庫做交流,這樣的一個機制變成習慣後,連結愈多,學習效果愈好。
先有主題再找知識,切忌本末倒置。「學」是取得後儲存在你的腦海裏面;「用」是從你的資料庫中去找到你要的知識,去判斷、解決所面臨的問題。因此,主體應是問題,而並非所學到的知識。倘若陷入學到知識就要去用,但找不到主題,就會變成本末倒置。
連結閱讀
自我檢視「知識的消化吸收機制」非常重要。此機制是大腦建立神經網絡的歷程。
第 1 個層次:新知被充分理解。讀進去的知識,只在腦神經元間形成一組單獨的細胞集團,並沒有與大腦既有的細胞集團扣連在一起,未來需要使用時,很難被提取出來。
第 2 個層次:新知確實扣連到大腦既有的細胞集團,未來被提取的機率變高。兩者要能扣連,就要邊讀邊思考「這跟職場(或其他標的)有什麼關係?」而且要深入思考「連結的邏輯是什麼」,也就是連結閱讀。
第 3 個層次:當你針對某個主題連結了好多的訊息,感到原來的知識框架不敷使用,你會想辦法重組出一個條理更為分明的思考架構,來涵蓋所有相關的訊息。若能做到這個境界,你對該主題會產生全新的認知。
作者建議,鎖定職場相關為唯一的連結標的。因為職場佔據大家最多的時間,當你將所有閱讀的訊息都連結到職場相關,一則增加知識被利用的機會,二則加速你對職場工作的透徹了解,因而也讓自己愈快獲得豐厚的經濟報償。
這是個一石三鳥的做法,也會引領你最快進入「學以致用」的善性循環。
整合閱讀
要完整地了解一個主題的知識,必須要改為主動式的整合閱讀,即「一次讀多篇文章」,並且要修枝剪葉地理順其關係,重新以一個邏輯組織起來,形成有結構、有層次、有輕重緩急的成套知識。未來運用時,相關訊息便能提綱挈領、井然有序地被提取出來。
整合閱讀大致包括下列步驟:
1 提列重點,歸納分類
2 找出矛盾,充分釐清
3 找出各分類的概括名詞
4 理順邏輯
如何看待組織與制度

制度是幫助快速專業化的 know-how,還是束縛?看似只是小小的思維角度不同,卻是職涯成功者與失敗者最決定性的分野。p.136
將才的條件
兵、士、將的差異,往往不在資質或能力,而在於「思考習慣」與「任事心態」。p.177
有興趣閱讀更多?推薦你前往博客來試讀選購。
2016 年的 6 月,我懷著感激的心,完成了為期 2 年的中信金 MA(儲備幹部)培訓,分發至貸款部門擔任 PM(產品經理)。
後來有一天,漫遊臉書的我,在演算法的安排下,看到了六個字:打造將才基因。當時聯想到的畫面,是周星馳的電影《功夫》劇中那本武林秘笈,但我也是信了。
收到書後拆開一看,驚覺這真是現代職場江湖的新手秘笈!值得細細鑽研、連結閱讀。再翻到背面,發現原價 300、折扣過後只要 237 元,實在佛心。
激動之餘我有些感嘆,未能早個 2 年遇到這本好書,但是我想生涯之路還很漫長,此時開卷也不嫌晚;此外,若不是走過一段再回頭看,資質駑鈍的我恐怕不得要領。
2020 的 6 月,抱持回饋與歸零的心,筆記此書部分劃記,願更多職場新人能夠及早培養認知,扎實打造實力,持續前進。